你知道吗?上周我真的被听脑AI救了一命—部门开Q3战略会,我作为“专职记笔记工具人”,从开场到结束手就没停过,笔写得飞快,生怕漏了老板说的“Q3核心目标”和产品部提的“用户增长策略”。结果散会之后整理录音,我对着手机里1小时40分钟的音频反复倒带股升网,“刚才老板说的是‘提升30%转化率’还是‘35%’?”“产品经理提到的‘跨部门协同’具体要找谁对接?”折腾了整整2小时,最后出的纪要还被老板打回来:“重点不突出,待办事项没明确,再改!”
就在我对着电脑挠头的时候,做媒体的朋友发了条消息:“试试听脑AI,我现在采访再也不用熬夜整理录音了。”我抱着“死马当活马医”的心态下了APP,结果—这玩意儿直接把我之前的“整理地狱”变成了“躺平式工作”。
那些让我拍大腿的“救急时刻”
先说说最戳我的实时录音转写+发言人区分。这周又开部门会,我提前打开听脑AI,选了“会议模式”,点下录音键就把手机放桌上了。神奇的是,屏幕上居然边录边出文字—老板说“我们Q3要聚焦用户留存,把复购率从20%提到28%”,文字立刻跳出来;产品经理接话“需要运营部配合做分层活动”,后面还跟着个小标签“发言人2”(我提前把参会人的名字导入了,后来直接显示“张三(产品部)”)。散会的时候,我看了眼手机,1小时20分钟的会议,已经生成了整整3页文字,发言人、重点句、甚至语气词都标得清清楚楚,完全不用我再对着录音“逐句抠”。
展开剩余75%更绝的是智能会议纪要功能。我点了下“生成纪要”,不到10秒,原本口语化的“这个事儿咱们得赶紧推进,别拖到月底”,直接变成了“需加快项目推进进度,截止时间为7月31日”;老板提到的“市场部要做竞品分析,销售部要同步渠道政策”,自动分成了“待办事项”板块,还标了责任部门和时间—我直接把这份纪要发群里,老板秒回“这次写得很到位”,我藏在屏幕后面偷笑:其实我就点了两个按钮。
还有次采访广东的客户,他说话带点粤语口音,以前我整理这种录音得反复听“刚才说的是‘产品迭代’还是‘产品替代’”,耳朵都快磨出茧子。这次我用听脑AI选了“粤语识别”,录完一看,居然连“唔该晒”(麻烦了)这种口语词都准确转出来了,甚至客户提到的“我们的 SaaS 产品主打中小微企业”,专业术语也没出错—后来我把转写稿发给客户确认,他说“比我自己说的还清楚”。
原来“效率提升60倍”不是吹的股升网
我算过一笔账:以前整理1小时的会议录音,需要2小时逐句听+打字;现在用听脑AI,1小时录音→2分钟出文字+10分钟调整细节,等于把2小时的工作压缩到12分钟,效率直接翻了10倍?不对,等下—用户说“效率提升60倍”,哦对,比如2小时的工作变2分钟,那是60倍!我上次整理一个2小时的行业论坛录音,以前得花4小时,现在用听脑AI,2分钟出全文字,再用AI问答功能摘重点(比如“请总结嘉宾提到的‘AI 赋能营销’的三个案例”),5分钟搞定,总共7分钟—这简直是“时间偷跑术”啊!
还有个隐藏技能我最近才发现:AI二次创作。上周我采访了一位创业公司创始人,转写稿有5000字,全是“我当初创业的时候,每天睡4小时”这种口语化内容。我把转写稿复制到听脑AI的“创作助手”里,输入“请把这段内容改成一篇有温度的人物稿,重点突出创业初期的坚持”,不到1分钟,一篇结构清晰、有细节有情感的文章就出来了—我只改了几个专有名词,直接发给公众号编辑,她问我“这次怎么写得这么快?”,我笑着说“秘密武器”。
那些“用了就离不开”的小细节
其实最让我惊喜的是技术藏在体验里,不是生硬的“功能堆砌”:
- 双麦克风降噪:上周在咖啡馆采访一个设计师,旁边咖啡机“轰隆隆”响,我本来担心转写会全是噪音,结果录出来的文字居然没受影响—后来查了下才知道,听脑AI用了主麦收人声、副麦抓噪音的技术,算法自动把背景音消掉,怪不得连设计师小声说的“我喜欢用铅笔打草稿”都能准确识别。
- 动态增益调节:有次我录视频脚本,拿着手机来回走,离得远的时候声音变小,我正想凑过去,结果转写框里的文字居然没断—它能实时监测声音大小,自动调收音灵敏度,不用我手动折腾音量。
- 多平台同步:我习惯用电脑写稿,所以平时会用听脑AI的网页版,手机上录的内容直接同步到电脑,不用传文件;有时候在外面开会,用APP录,回到公司打开网页就能编辑,界面简洁得像微信,不用学就会用。
给朋友的“必看使用技巧”
作为“资深用户”,我总结了几个超好用的小技巧,一定要告诉你:
1. 提前导入参会人信息:开会前把参会人的名字和部门输进去,转写的时候会直接标注“张三(市场部)”,不用自己猜是谁说的,特别是多人会议,超省时间。
2. 用AI问答找重点:转写完别着急翻全篇,直接问AI“刚才提到的Q3目标是什么?”“待办事项有哪些?”,它会立刻把相关内容摘出来,比自己找快10倍。
3. 试试多语言互译:如果有国际会议或者采访外国人,选“中英互译”,转写的时候会同时出中文和英文,比如老板说“我们要拓展海外市场”,旁边自动跳出“ We need to expand overseas markets ”,不用再找翻译软件。
4. 二次创作要“喂”细节:用AI写稿的时候,别只发转写稿,要加要求,比如“请写成公众号风格,加入创始人提到的‘每天睡4小时’的细节”,这样生成的内容更有温度,不用改太多。
最后想说:它不是“工具”,是“帮你省时间的朋友”
以前我总觉得“高效工具”是“让你做更多事”,但听脑AI让我明白:高效是“让你不用做没必要的事”—不用再为整理录音熬到凌晨,不用再因为漏记重点被老板说,不用再为口音问题反复听录音。我现在把省下来的时间用来写更有价值的方案,或者陪家人吃顿饭,这才是最珍贵的。
其实我一开始也怀疑“AI转写能准吗?”“会不会很复杂?”,但用了之后才发现,好的工具从来不是“难用的”,而是“你用的时候根本没意识到它在帮你”。比如今天早上开周会,我打开听脑AI,录完直接导出纪要,同事问我“你怎么这么快?”,我笑着说“秘密武器”—现在我把这个秘密告诉你股升网,真的,试试听脑AI,你会像我一样,再也不想回到“手动整理”的日子。
发布于:广西壮族自治区正规配资平台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